书法赏鉴
从碑刻到书法艺术鉴赏
陈健诚 整理
碑刻和书法文字是分不开的。碑刻不仅承载了中国文字的演化过程,从而使得书法艺术璀璨辉煌,而且随着每一阶段的发展,就会衍生出一种新的书体,从而推动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和进步。碑刻记录了每一代人的鉴赏眼光,它们光照千古、流芳百世。
丰子恺先生说:“古代的碑刻,残缺不可读的很多,但是片文只字,都很重要。因为我们是鉴赏其字的笔法章法,不是文章。”
在中国,碑刻有着三千年的历史。中国碑刻博大精深,形式多样,内容涉及古代历史、中国文字、书法艺术、宗教祭祀、社会风俗、镌刻工艺等多方面,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具有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名碑。
碑刻,泛指刻石文字或图案。立石在地面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者标记者,称为碑。其上镌刻文字者,称为碑刻。最早的碑刻文字,首推秦朝的“石鼓文”。多数的碑刻有毛笔写件蓝本或书丹上石。但有些摩崖石刻及石窟,往往不经书写而直接用刀在石面上雕凿。无底本的碑刻不容易揣摸书写的笔法,即使根据真迹上石镌刻,也常存在笔意走样。因此学书法应尽可能从真迹或影印本入手。当然,一些精刻精拓的碑刻拓本,走样处较少,比较正确地表现原迹的风韵意态,被誉为“只下真迹一等”,亦可资取法。
林语堂先生说:“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------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,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------通过书法,中国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------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套术语,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着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------在书法上,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。”
书法艺术的鉴赏,是依据书法艺术审美观的发展流动而确立的。钟繇曰:“书迹者,界也;流美者,人也。”
甲.书法鉴赏的基本素养
南朝书家王僧虔在《笔意赞》中说:“书之妙道,神采为上,形质次之,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”。强调以形写神,形神兼备。一般地说,“形”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;“神”主要指书法的神采韵味。
(一)书法的点画线条
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,这是书家执笔、运笔的笔法运用产生的结果,一般要求具有力量感、节奏感和立体感。
(二)书法的空间结构
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,分割空间,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。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、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。
(三)书法的神采韵味
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、格调、气质、情趣和意味的统称。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。追求神采,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。
乙.书法鉴赏的过程与方法
书法鉴赏同其他艺术鉴赏一致,但又有其特殊性,一般地说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。
1、从整体到局部,再由局部到整体。
2、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,展开联想
3、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,展开联想,正确领会作品意境
4、了解作品创作背景,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。
总之,书法鉴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,使鉴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。以上所述仅是书法鉴赏的一种方法,鉴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。另外,鉴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、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,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,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。努力做到赏中有评、评中有赏,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,对作品作出正确的鉴赏和公正、客观的评价。当然,掌握了正确的鉴赏方法以后,多进行鉴赏,是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,扬雄谓:“能观千剑,而后能剑;能读千赋,而后能赋”,正是这个意思。
参考书目:
1. 费声骞: 《古代碑帖鉴赏》
2.丰子恺: 《艺术的鉴赏》
3. 林语堂:《吾土吾民》
4. 张光宾: 《中华书法史》
5.马国权: 《沈尹默论书丛稿》